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》8月11日發布,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。要點如下↓↓↓
主要目標
到2030年,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,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,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增強,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,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更加完善,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。
到2035年,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,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形成,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取得顯著進展,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綠色低碳軌道,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,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。
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
健全全國統一、責權清晰、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,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、生態保護紅線、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,優化各類空間布局。
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、自然保護區為基礎、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。
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,系統謀劃海洋開發利用,推進陸海協同可持續發展。
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,完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,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。
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,探索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新路徑。
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,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。
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。
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。
持續加大對資源型地區和革命老區綠色轉型的支持力度,培育發展綠色低碳產業。
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
大力推動鋼鐵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造紙、印染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,推廣節能低碳和清潔生產技術裝備,推進工藝流程更新升級。
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,持續更新土地、環境、能效、水效和碳排放等約束性標準,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,建立健全產能退出機制。
加快培育有競爭力的綠色低碳企業,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。
到2030年,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。
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,深化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工業互聯網等在電力系統、工農業生產、交通運輸、建筑建設運行等領域的應用,實現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。
推動綠色低碳數字基礎設施建設,推進既有設施節能降碳改造,逐步淘汰“老舊小散”設施。
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
堅決控制化石能源消費,深入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“十四五”時期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,接下來5年逐步減少,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,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,積極有序推進散煤替代。
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,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。
加快西北風電光伏、西南水電、海上風電、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,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風電,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、地熱能、海洋能等新能源,推進氫能“制儲輸用”全鏈條發展。
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,推進水風光一體化開發。
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,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穩建設節奏。
到2030年,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%左右。
鼓勵在氣源可落實、氣價可承受地區布局天然氣調峰電站,科學布局抽水蓄能、新型儲能、光熱發電,提升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綜合調節能力。
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。
到2030年,抽水蓄能裝機容量超過1.2億千瓦。
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
提升新建車站、機場、碼頭、高速公路設施綠色化智能化水平,推進既有交通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提升,建設一批低碳(近零碳)車站、機場、碼頭、高速公路服務區,因地制宜發展高速公路沿線光伏。
完善充(換)電站、加氫(醇)站、岸電等基礎設施網絡,加快建設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統。
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,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。
到2030年,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.5%左右。
到2035年,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。
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
在城鄉的規劃、建設、治理各環節全面落實綠色轉型要求。
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,增強城鄉氣候韌性。
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節水降碳改造,推廣先進高效照明、空調、電梯等設備。
實施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行動,優化種養結構,推廣優良作物畜禽品種和綠色高效栽培養殖技術,推進化肥、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。
建立健全秸稈、農膜、農藥包裝廢棄物、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,加強秸稈禁燒管控。
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,培育鄉村綠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。
實施全面節約戰略
高水平、高質量抓好節能工作,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,加快設備產品更新換代升級。
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,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,探索開展項目碳排放評價,嚴把新上項目能耗和碳排放關。
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節能降碳管理機制,推廣節能降碳“診斷+改造”模式,強化節能監察。
落實反食品浪費法,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,開展糧食節約行動。
推進生活垃圾分類,提升資源化利用率。
到2030年,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,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45%左右。
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
引導企業開展綠色設計、選擇綠色材料、推行綠色制造、采用綠色包裝、開展綠色運輸、回收利用資源,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影響。
建立健全綠色產品設計、采購、制造標準規范,加強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建設,完善能效、水效標識制度,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。
加強綠色產品和服務認證管理,完善認證機構監管機制,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認證機構。
優化政府綠色采購政策,拓展綠色產品采購范圍和規模,適時將碳足跡要求納入政府采購。
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通過發放消費券、綠色積分等途徑,鼓勵企業采取“以舊換新”等方式,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。
開展新能源汽車和綠色智能家電、節水器具、節能灶具、綠色建材下鄉活動,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和售后服務保障。
鼓勵用戶擴大綠色能源消費。
完善綠色轉型政策體系
延長碳減排支持工具實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。
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,為傳統行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。
鼓勵銀行在合理評估風險基礎上引導信貸資源綠色化配置,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支持綠色信貸發展。
鼓勵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降低綠色債券融資成本。
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、重點行業節能降碳、資源高效循環利用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重點項目積極予以支持。
深化電力價格改革,完善鼓勵靈活性電源參與系統調節的價格機制,實行煤電容量電價機制,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儲能價格形成機制,健全階梯電價制度和分時電價政策,完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。
完善居民階梯水價、非居民用水及特種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政策,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。
支持地方完善收費模式,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改革,建立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激勵機制。